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最好的配资公司
如果杨靖宇活到了1955年,军衔该怎么定?
能进元帅名单,还是最多授个上将?
抗联打得那么惨烈,南满雪林拼出来的血战,资格够不够?
杨靖宇的生平与抗联贡献1905年生在河南确山,原名马尚德,出生普通农家,小时候苦过,青年时练过武,后来在许昌中学搞学生运动,读书、举事、组织游行,全沾边。
入党后南方北方来回跑,参加北伐,搞地下工作,后来奉命进入东北。那年是1932年。
展开剩余91%东北什么局面?“九一八”刚过,三省全线沦陷,满洲国刚建立,关东军如狼似虎。
东北的力量几乎断了,基层组织碎得像沙子,就在这时候,杨靖宇带着命令到了南满。
他搞了个东西叫“红32军南满游击队”。
人不多,武器少,常常连一顿饭都吃不饱,可就是靠这一点点人,他顶住了。
开头几年,打的是土匪和伪军,钻山、住林、靠山为营,冬天穿草鞋、手拿冻枪,饿到吃树皮、啃草根。
后来部队扩大,整编成“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”,他当军长兼政委。
1936年,变阵升级,东北抗日联军成立。
他接过的是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的位置,统管南满一线所有武装,人数接近6000人,这时候日军已经急了,关东军直接出兵,几路合围。
杨靖宇不但没退,还主动出击,搞了一场叫“梨树子伏击战”的狠仗。
日军奉天教导团吃了大亏,被整营围歼。
那仗以后,东北的山头一片沸腾,伪军开始大面积哗变,一些原来观望的村屯主动送情报、送粮食。
1938年更狠,索旅那一仗,全歼伪军一个整旅。
几十门机枪、几千支步枪,兵力反倒充实了自己,消息传到延安,毛主席直接发电称赞:“冰天雪地,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。”
共产国际也来信,把他称为“东方反法西斯英雄”,这一评价放眼世界,那是极罕见的。
可他撑到哪年?1940。
那一年冬天,吉林濛江县深山里,遭遇重围,两万日伪对一百来人,围了整整五天,最后他身中数弹,不投降、不自尽,枪打光,用树枝打,子弹穿过胸膛他都没倒。
等日军找到遗体,剖腹验尸,发现胃里没有一口粮食,全是树皮、棉絮和草根。
敌人看了都发愣,说这是什么人?
人死了,可这股劲儿没断。
1955年授衔的评定标准与元帅条件到1955年,解放战争已经过去6年,新中国的军衔制首次实行。
那年9月27日,十大元帅同时授衔,军帽下的脸,个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的。
可这“元帅”,怎么定?
早有标准,摆在明面上的,是1955年《军官服役条例》——元帅,要“创建人民武装力量”或“统率军团级作战并立有卓越战功”。
十大元帅中,清一色打过南昌、广州、秋收起义,走过长征,抗战时又都是八路、新四军的骨干,解放战争指挥大军团作战,谁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角色。
当时元帅名单初定有十六人,六人未被批准。
其中,有的人资历差,有的人抗战时空白,有的人没打过野战军级别的仗,还有一层更微妙的标准,叫“历史全周期参与度”。
换句话说,南昌起义要在、土地革命要在、长征得走、抗战得拼、解放战争得统大军。缺一块,都不够稳。
贺龙在抗战时当八路军师长,打得是正面战,受命于中央,兵力有规模,任务有等级。
再比刘伯承、陈毅,哪一个不是从敌后游击干到野战军?
杨靖宇如果活到那会儿,资历该怎么算?
他没走过长征,起义时年纪小;解放战争也不在了。
抗战中虽指挥6000兵力,但抗联不是八路军系统,归属关系属于特例。
这些因素全算进来,标准线就画得清楚了。
再往下拉,抗联体系里活下来的那些将领,授衔大多不高,周保中、李兆麟,多数是少将。
萧劲光算最突出一个,抗联老兵,1955年授中将,后来因海军建设功绩晋升上将。
从官方角度说,一场仗打得惨,牺牲大,历史地位高,但军衔还得按职务和全周期资历。
按这个逻辑,杨靖宇就算活着,也未必能直接冲到元帅行列。
杨靖宇的资历与潜在军衔分析杨靖宇的资历,能不能支撑他1955年拿到高军衔?光看抗战贡献还不够,得拿他跟那些真授了大将、上将、元帅的人比一比。
他没赶上南昌起义、秋收起义,更没参加长征。
长征那拨人,在授衔时,基本都有着“长征老资格”的政治加分项。
朱德、贺龙、罗荣桓、陈毅,这些名字后面,都有两三段过草地翻雪山的经历。
杨靖宇什么时候起事的?1932年,那会儿红军已经打得火热了,他才从中央组织上北,也就是说,他“入场”确实晚一步。
时间节点,没赶上红军早期建军,授衔时也就少了“开创红军”这一分。
可东北抗联的地位不能忽视。
他当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,后又升任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。
这个职务怎么比?大致相当于八路军一个主力师长,战区级带兵。
八路军当时几个师长:115师、贺龙120师、刘伯承129师。
杨靖宇带的抗联,战斗烈度和环境,其实比他们还复杂——伪军多、特务多、群众基础差,补给系统全靠自己。
抗联与八路、新四军体系不同,彼此之间缺少实质合并。
1955年军衔评定,走的是红军主干体系,抗联出来的指挥员整体位置偏低。
再看抗联出身的将领:周保中,原抗联第二路军副总司令,授衔时是少将;
李兆麟,东北抗日联军政委,阵亡前为总指挥,1955年追认为少将;
萧劲光,抗联出身,在解放战争中任兵团司令,才得中将。
也就是说,单靠抗联背景,军衔往上爬很难。
如果杨靖宇没牺牲,1945年日本投降后,肯定会调入东北民主联军。
根据他的职务级别,起步很可能是个纵队司令或者副司令,再往上,若能抓住机会,打下几场硬仗,有希望升到兵团司令。
1946年开始,东北战局激烈。林东野四野一路打到海南,谁都看在眼里,假设杨靖宇能扛住,他大概率会在四野有一席之地。
可他得在战役级上,证明自己——能指挥大兵团作战,能打胜仗。
授衔时,四野出身将领占了不少位置,像黄永胜、邓华、陈赓这几位,都是四野兵团主官,拿的是上将、大将。
他们打了多少仗,战报写了多少份,档案里有数。
所以如果杨靖宇活着,并且在解放战争中,到兵团司令这个级别,再撑住建国后几场整军、抗美援朝,他有上将的可能。
大将?得看有没有打出足够份量的战役。
如果他脱战线太久,或只是留在军区干政工,那再高的抗联背景,也很难推上大将。
就像周保中,功勋不少,勋章照给,但军衔,还是落在了少将。
结论与可能性推测放在1955年的那张军衔表上看,杨靖宇的可能性摆得很清楚。
元帅——悬。
不够全周期,不在核心体系,缺解放战争阶段的兵团级经历,授元帅是个闭环,长征、抗战、解放战争、建国,缺一段就难封顶。
上将——有戏。
关键是得战后还活着,并在四野打出名堂。
兵团主官级别,在抗美援朝里再上阵,政军兼顾,这条路能通。
大将——边缘。
除非掌握战略要地、有战役胜绩,否则比较难。
粟裕、陈赓、许光达这种,是战场指挥力+政治能力双线开花。
杨靖宇如果没赶上这两场仗,资历就薄了。
现实是,他牺牲在1940年。
那年,东北抗联已经几乎打光,能活下来的不多,他留下的,是抗战精神,是抗联旗帜。
授衔时,这种象征意义,给勋章、给荣誉,没问题,但军衔靠战功堆出来,历史很清楚地记着。
抗联其他将领的军衔,也印证了这条线。
生还者多为少将,中将凤毛麟角,大将、元帅无一。
但要说他值不值得?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的。
杨靖宇根本不是奔着军衔去的最好的配资公司,胃里塞满棉花和树皮的那一刻,谁还在意将星有几颗?
参考资料: 1.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档案馆,《1955年授衔将领资料汇编》,军事科学出版社,2006年版。 2. 李丹慧,《杨靖宇传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0年版。发布于:河南省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